学校主页

媒体关注

2025年09月11日
【合新闻客户端】一场穿越时光的教学对话!中国科大教师节主题展诠释“教育家精神”

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老图书馆一楼,有一座静谧的展厅。今年9月10日教师节这天,与往日讲堂上清脆的粉笔声不同,这里回荡着一种缓慢而克制的脚步声。

“为党育人 为国育才——教育家精神主题展”悄然开幕。展柜中陈列着泛黄的讲义、手写教材和字迹仍清晰可辨的旧信封。一位老师在展板前驻足良久,轻声诵读严济慈的话语:“要教好书,除要有真学问外,一要大胆,二要少而精,三要善于启发学生,识别人才。”

中国科大教育家精神主题展内,教师们在聆听老一辈教育家的故事

这是一场穿越时光的教学对话,也是这所顶尖学府为教师节写下的深情注脚。

这些“科大先生”,不只是海报上的伟人,也是普通的“在岗教师”

“他讲授《基础物理》时,连教材都要亲自编写。”“还有人为了把课讲好,会先给自己的女儿试讲一遍。”这些朴实无华的细节,静静流淌在展览的第一部分。展览以“教育家精神”的六大内涵为脉络,串联起六位与中科大渊源深厚的教育家——郭沫若、严济慈、钱学森、华罗庚、钱临照、武汝扬。

如果你期待看到的是“伟人传记”,那么这个展览或许会让你感到失望。

展柜中最多的,是他们当年的教学讲义、手写笔记、课程提纲,还有泛黄的书籍与教材,以及记录他们教学思想的档案材料:“建议学校多开设基础课”“教材要‘少而精’”“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”。

对参观的师生而言,这更像是一份来自前辈的“教学备忘录”。

“这些思想早已融入现在的教学与科研中,”一位老师站在“华罗庚教学法”展板前说道,“我直到读研时才接触到‘由薄到厚、由厚到薄’的理念,没想到他早就讲过了。”

有学生看到少年班创始人武汝扬的手稿时,不禁脱口而出:“原来少年班是他倡议创立的啊。”说完便立即拍照分享给同学。

这些“先生”从不在云端,他们和今日每一位备课的教师一样,始终关心着一件事:怎么把学生带好?

从一张讲义到一封信,真正的教育,从不靠“标准答案”。

这场展览里出现了不少“教育碎片”:严济慈说,教学要“大胆、少而精、善于启发”;钱临照说,论文是科研者的脸,要“先放一放、冷一冷”;钱学森说,学生基础不牢就该延期毕业,5.5年的毕业证没什么;郭沫若主张,科学家要教基础课,艺术与科学可并存;华罗庚哪怕卧病在床,背着氧气瓶,也不停止运算。

这些话、这些事,不是概念,也不是“先进事迹”,更像是一位位“很认真的老前辈”,把自己走过的

这些话语和故事不是空洞的概念,也不是刻意宣扬的先进事迹,而像是一位位认真的老前辈,将自己的教学弯路和方法论都留了下来——不说教,但真诚。

不少观众在展柜前默默驻足。那些泛黄的讲义、写满批注的手稿、未曾出版的教材草稿,一笔一画都折射出那些教育家对教学的认真与执着。

一位老师低声感叹:“这不仅仅是一场成果展示,更是一种态度的传达。”他拍下展板上的一句话——“教材要像蜂酿蜜、蚕吐丝,历经千辛万苦、融会贯通”。

那种将“为什么教、教给谁、怎么教”视为终身课题的专注,在展厅中静静流淌,打动着每一位理解它的观众。

在合肥的校园里,这样的教育家精神仍在继续发生

展览最后一部分,“国之栋梁 桃李天下”没有刻意煽情,而是以一组极其含蓄的数据收尾:

98位校友当选两院院士、33位“科技将军”、每1000名本科毕业生中产生1位院士……

这些数字安静地排列在展墙一角,下方电子屏轮播着几位老教授的影像片段和他们写给学生的信。语气温和,内容质朴。

不少学生坐在展厅的长椅上静静观看。有人拍照记录,有人低头摘抄,有学生笑着说:“我们实验室的导师,就是他们培养出来的。”

教师节这天,城市中随处可见“致敬园丁”的标语,但这场展览没有致谢,只有期盼。它所传递的更像是一种“交接”——希望一代代教师将精神与方法传承下去,交由后人汲取、领悟。

学生们驻足观看中国科大教育家精神主题展

在今天的中国科大,许多看似平常的教学场景,依然延续着某种“坚持”:仍有教授亲自讲授基础课,教材封面仍是源自手写讲义的整理出版,学术会议结束后,还会有老师深夜发来对学生论文的详细批注。

教师节不止是“教师的节日”,更是而是让所有人懂得回望来时路。

展览出口处,几名学生站在讲义复刻本前低声交流,也有老师拿出手机拍下郭沫若为开学典礼题写的致辞手稿——《勤奋学习 红专并进》。有人感慨:“现在看,这八个字不是口号,而是方法。”

还有学生轻声感慨:“一辈子讲课、一辈子写教材,这样的老师似乎离我们很远,却又仿佛每天都在身边。”

这场展览没有设置观众留言区,但结束后,很多师生自发在社交平台分享照片与感想。有学生写道:“这个教师节,看完展览,突然很想给高中班主任发条消息,告诉她我在科大过得挺好。”也有老师留言:“老一辈‘先生’留下的,不只是精神,更是行动方案。”

这个上午,没有鲜花,也没有掌声,只有教学楼里传来的粉笔书写声;老图书馆一楼的展厅外,几个学生低声讨论着展览的内容。

教育,从来不需要特别大的声音。

记者:王书浒/文 王浩/摄 来源:合报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 2025-09-10

原文链接:https://smart.hefeitong.cn/share/general/5981634


  • 09.11
  • 09.11
  • 09.11
  • 09.11